1、籍国东先生在学术领域做出了显著的贡献。在2003年9月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12次学术研讨会上,他与倪晋仁、孙铁珩共同探讨了PTS污染底泥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,这表明他在土壤修复与生态安全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经验。
1、建设生态文明,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,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、损害赔偿制度、责任追究制度,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,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。
2、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。通过多种渠道普及环境保护知识,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,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。 推动科技创新,实现绿色低碳发展。积极研发绿色技术和产品,推广环保的生产方式及节能减排技术,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。 增加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。
3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“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”,明确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,实行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、损害赔偿制度、责任追究制度,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。“一连串的‘制度’,可以说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周详的‘顶层设计’。
4、加强环境宣传: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环境宣传,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递环保知识和信息,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:政府和社会应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,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,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。
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黄河流域面临的最大挑战。因此,法律明确指出,国家将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,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的原则,实行以自然恢复为主,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方法。
生态环境脆弱是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。法律明确,国家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,坚持一体化保护与修复,实行自然恢复为主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;国家加强黄河流域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、系统治理、源头治理,推进重点河湖环境综合整治。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。
国家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,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,实行自然恢复为主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。黄河,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,属世界长河之一,中国第二长河(也有称第二大河流)。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,其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。
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统筹产业结构调整、污染治理、生态保护、应对气候变化,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推进生态优先、节约集约、绿色低碳发展。
国家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,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的理念,实施以自然恢复为主,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策略。黄河,作为中国北方的大河,位列世界长河之一,是中国第二长河。全长约5464公里,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。
国家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,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,实行自然恢复为主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。我国目前未出台《黄河保护法》,但水利部门已就该法的出台公开征求意见。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正面临水资源短缺、防洪形势严峻、水质和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。
两山,即太行山、吕梁山;七河,即汾河、桑干河、滹沱河、漳河、沁河、涑水河、大清河七大河流;一流域,即黄河流域。2020年,山西将完成好“两山七河一流域”生态修复任务,巩固提升50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条件,大水网工程6月底实现主体工程“收官”。
两山即太行山、吕梁山。七河即汾河、桑干河、滹沱河、漳河、沁河、涑水河、大清河七大河流。 一流域即黄河流域。最主要的是黄河流域,黄河水系从源头到入海这条河流所影响的地理生态区域。习惯上,人们多把黄河流经省区的相关面积称之为黄河流域。
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在12月28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,详细阐述了《山西省“十四五”“两山七河一流域”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、生态经济发展规划》中的五条关键措施,旨在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。